外围买球app下载

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关于《管理学》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思路
发布时间:2007-05-31 来源:商学院

《管理学》中强调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如果将《管理学》的教学视为一个管理的过程,那么课程的考试(考核)工作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控制的过程。控制的方法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从任何学科的教学目的来看,都是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考试中尽可能地减少不合格学生出现的几率。因而考试(考核)的目的应不仅在于追求学生的总体成绩呈现出一条多么优美的正态分布曲线,而是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应当加强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力度,逐步引导学生沿着预定的轨道,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

一、突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是一个过程,以 “全程监控型”考核代替“事后把关型”考核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考试,大多以结课时统一闭卷考试结合平时若干次作业考评的形式居多。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出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在结课考核中,即使发现学生未能完全掌握本门课程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是“事后把关型”考核,结果性的错误已经出现,不合格的学生已经产生。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开课,然后在课程结束时用考试的方法并从中选拔及格学生,这种方式有失公允。这不是以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考试和以成绩为主导的教育观念。

新的改革思路应该是“全程监控型”的模式,目的在于防微杜渐,即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不合格学生可能产生的苗头,以防止其按此趋势继续下滑。改以往的事后控制为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教学按预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全程监控型”考核将“结课考”与“随堂考”相结合,将“一次考”与“多次考”相结合。这样既能保证所需测试课程的连贯性,又可以随时发现不合格学生可能产生的趋势,给予及时的制止、补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辅导,使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尽可能地减少不合格率。

施行“全程监控型”考核时,应注意极易在学生中引起的逆反心理及可能由此而产生的厌学情绪。随堂考不宜过于频繁,题量不宜过多,考试内容宜简单、新颖,并适当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突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将“试卷考核”与“案例考核”结合

通过学习《管理学》,学生学到的应该是管理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传统的《管理学》考试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死记硬背的多,消化吸收的少,往往只有机械地照葫芦画瓢的“克隆”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型”的考核方式。学生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既不能回避,也无从选择。这种考核形式在以往的《管理学》课程考试中占主流部分,所占分值(或比例)较高。

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在《管理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再有,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学生们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许在毕业之后就已变得陈旧。对学生们来讲,与其漫无边际地学些应付考试的具体知识,还不如学到一些如何获取新知识、如何分析信息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考核应该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考核虽然实施多年,但是由于案例的编制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多的实践经验,因此,效果始终不太理想,有必要深入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将案例应用于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环节时,对案例编写要严格要求,因为模拟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虚拟”都会影响案例考核的可操作性。案例资料应该是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处理后确定的,要考虑到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并且要注意到国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及时更新案例内容,对企业供、产、销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各项业务进行整理,对一些业务进行有目的的加工,使案例考核真正起到测试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案例考核在适当的条件下,还可以考虑组织开卷考核,并可在平时的教学进程中分次进行。案例考核注重了《管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适时将“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将“主动考”与“被动考”相结合。

三、突出管理讲求的团队精神,将“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结合

现代社会讲求团结协作,而不是单兵作战。对《管理学》课程来说,更应该强调管理的团队精神。在传统的各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学生都是作为个体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测试。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某次考核中,可以尝试将学生适当地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实施考核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设计出若干个思考题供学生选择,此时学生也可以提出补充题目。之后教师将题目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分头进行准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式核心发言,全组同学轮流做出核心发言和补充发言。讨论完毕交上书面发言提纲或稿件,最后由任课教师讲评,并给出小组成绩和每个小组成员的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使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既考核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核了学生组织活动相互协作的能力;既测试了学生的书面表述能力,又反映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互动式的现代教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帮助。因此,注重《管理学》中讲求的团队精神,将“单人考”与“多人同考”相结合,将“卷面考”与“答辩考”相结合。

考试(考核)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现在一些高校所不能回避的现象是,许多学生是为了考试及格而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这是现行教学体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用强制性的控制方法来提高质量是陈旧的观念,成本昂贵且效率低下。高校是从事知识开发的企业,它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因为这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场所。然而高校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原材料,选择适当的工艺方法进行加工,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即教学过程进行检验。

提高质量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增加,学习效果得到改善,外围买球app下载减少了因质量不高造成的损失,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应该看到,《管理学》课程考试考核的改革既是大势所趋,又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不仅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更要有创新的精神,改革的意识,开拓的胆略,广泛吸取各家之长,在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中采用“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结合的方法,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管理学》的考试(考核)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