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非典郭德纲”
发布时间:2006-09-15 来源:文化与传媒学院

来自南方的室友不喜欢郭德纲,我觉得不解和遗憾;广大内地观众不喜欢06年春晚上的台湾相声演员,郭德纲说这再正常不过,因为相声“一过黄河死一半,一过长江死光光”,它能够在台湾保留下来已经不易,何况各地有各地的幽默,就像他也只能在京津冀鲁混得开一样。

郭德纲的相声,我品了一个多月,在被逗得前仰后合之后,也思考了一些东西。但无疑的,如果说大众传播时代的“明星”都可以当作不同的符号代表来分析的话,郭德纲这颗在极短时间内爆发的“新星”,吸引了人们大量的目光。而他备受广大媒体追捧的原因之一便是:这个“非著名演员”走了一条与当今相声界大腕儿迥异的非典型道路。

“我爱相声,我怕它完了!”郭面对中国这门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曲艺命运堪忧的窘境发出了一声撕心的呐喊。出生于后80年代的我,从小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培养了一定的相声欣赏能力,或者说,形成了消遣相声的习惯。当看着现代相声渐渐式微、只有收音机里的硕果仅存的老段子还有一些回味价值的时候,我也思索过相声要向何处去、能向何处去的问题。很多相声演员加入了小品的阵营,我并不赞同,因为如此下去注定是“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黄宏、郭达《打扑克》),相声这门有着自身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曲艺就此消失的结果是我不愿看到的;同时,较受观众认可的小品演员也少有由相声转行而来的。近几年来,不少相声、小品演员,京津派也好,东北帮也罢,红红火火的尝了一把拍电视喜剧的鲜,当我以为这算是一条走出低迷的路时,郭德纲高举“传统”大旗,坚持剧场相声,还一下就是十来年。

与歌颂型相声、取材于眼下现实生活或网络笑料的主流创作来源相比,“北漂”这些年来坚持传统的“非典型”道路,更多是与他不同于当今很多相声大腕的成长道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从小专门学评书、相声、戏曲的他自称现在能说600多段传统相声,对传统相声的表现技法使起来轻松自如,同时唱功活儿还相当瓷实,这都是他厚积薄发的基础。

在他颇有影响力的“非典型”相声段子《论相声50年之怪现状》中,郭自豪地说,是他和他的“德云社”率先打起剧场相声的大旗,回归传统。因为郭深知相声当初作为艺人撂地卖艺用以营生的一个曲艺门类只有坚持与观众的面对面交流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所以他反对相声走进电视,自己把自己束之高阁;郭还认为只有充分运用相声表现手法,起承转合按部就班才能符合其自身规律,调动观众情绪,所以他抨击为晚会节目而编排的几分钟的段子。

郭德纲看不过去的还不止这些:他毫不留情的表达他对绝大部分当今相声名家的不屑,因为他们没有学过相声,把它带上了一条错路;他也按捺不住愤怒于主流意识对相声教化功能的强调,因为可以教育人的方式很多,相声就是让人笑的。也许正因为郭如此的不知忌讳,他才瞬间成了媒体炒作的对象吧。

当然媒体除了给郭德纲带来一些纷扰以外,也成就了他。单说安徽卫视的某娱乐节目启用了这位相声演员就使得郭在成名之前能够有财力支撑他赔钱的传统相声的梦想。这恐怕可以算作传统遭遇市场时他所选择的一条“非典型”发展道路了。

在这样一个传媒尤其是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郭德纲注定不可能一如2006年初一般的光彩夺目。除了为某减肥茶做广告代言稍惹争议之外,一直关注他的恐怕只有真正的相声迷了。希望他能在这条“非典型”的路上走好,对相声这个行业来说,似乎让人看到了复苏的希望,对广大观众来说,贫乏的精神生活似乎又快乐了一些。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