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一种人生的态度
发布时间:2006-03-30 来源:文化与传媒学院

??很多人喜欢读文学作品,但要真正读得懂,读得有收获、有滋味,非得要做文学分析不行。我们周围,有形形色色的人,秉着各种各样的理念和价值观生活着。而要“读懂”人,“读”得有启发、有意义,也常常不可避免要做人的分析。

??在读文学的时候,往往碰到一些好作品,天生具有“抗理论分析性”,只是给人以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好像只能说“像什么”,难在说明到底“是什么”。“读”人的时候,常常碰到一种人,能够消解和削平有深度的问题。这类人从不想、不谈自己是抱着“忧国忧民”的胸怀,怀着“经邦济世”的抱负,不想、不谈自己做某件事情的目的为何、意义怎样,想要读懂他们,确实要费些精神。而这类人,如果允许我也给他们贴一个标签的话,我想“随性而为”算是一个合适的描述。

??以上的想法来自于我看到的最近一期文化与传媒学院院刊《说话》的人物志,讲的是我们的一个师姐,一个人、一辆车,骑过了北京到青海的1000多公里路。轻松的描述,几乎使我无法相信。和同学转述时,得到的回答却是:“这种事情多的是……”带着一些少见多怪的窘迫,我想,这种凭借自身力量或借有限辅助去亲密接触大地的人,真的不在少数。但我或者因为那就是我身边的普通人吧,对她总有仰视的感觉。于是和那同学强调说,那可是一个人,一个女生,n个省市,1000多公里的陌生旅途!

??不管怎样,我是很能“远远”地欣赏这样的举动、“精神上”支持这样的旅行的。没有、或者说没想过为什么,是她踏上这征程的原因;脑子里不会再有现实的压力、每天看到的是未知的、不期而遇的人、事、物,是她在这征程中的收获。随性而为的她没有为自己的举动找理由,但这决不是凭空而来的。这是缘自她被大自然所深深吸引,“就是想去还没有到过的地方”,然后就出发,开始了这没有“誓师”的对梦想的追求。

??她说,在路上见识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但也还没有打算写一些类似《中国农民调查》的东西。但谁说得准呢?或许随性而为,没准有感而发呢。“随性而为”其实有很多种,我很向往这种类型,绝不会妨碍别人,而内心又很惬意、很澄明。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