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中国抗日战争对苏联卫国战争的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05-09-15 来源:2005年9月15日 第43期

“北进侵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所谓“北进”,就是侵占苏联远东地区,将其与中国东北、内外蒙连成一片,作为日本称霸亚太乃至全世界的基地。因此,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企图以中国为跳板进攻苏联。毛泽东指出:“日本地主资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增加远东防御力量,旗帜鲜明地站在中国一边,成为日本在远东侵略扩张的一大障碍。从1932年起,日本陆军每年都制定对苏作战计划。1936年11月,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了反苏反共协定,其中的《秘密附属协定》认为,苏联已成为日德两国“最严重的威胁”。

但令日本没有料到的是,“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与侵略者展开了血战。到武汉会战结束,共歼灭日寇44.7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将百万日军拖进了持久战的泥潭。所以,当朝鲜日军在中苏边境张鼓峰与苏军发生冲突时,没有余力同苏军作战。苏军以优势兵力重创日军,日本第一次北进尝试失败。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与苏军发生冲突。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日本关东军出动近6万大军,在诺门坎同苏军展开激战,开始了北进的第二次尝试。但结果是,日军以损失2万人的代价再次败下阵来,使第二次北进尝试又告惨败。

这两次失败,让日本更深刻地感到中国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北进,而侵华战争已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日军进退两难。这其中既有苏联坚决反击日本侵略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死死地拖住了日陆军主力。

1941年6月22日,德军集中了170个师、550万人的庞大兵力,突然进攻苏联。这显然是日本北进“千载难逢”的良机,德国也在“使用一切办法促使日本参加对苏作战”。但日军参谋长松山元无可奈何地表示:“现在,日本将重兵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不可能。” 1941年夏秋,苏联红军共毙伤德军50.4万人,从而打破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冒险计划。德军全面攻势受挫后,希特勒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莫斯科等主要城市。其中在向莫斯科进攻方向上集结了75个师、180万人。而此时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仅85万人。到1941年11月底,部分德军冲到了距莫斯科城只有20公里的地方。莫斯科危在旦夕,再次为日本北进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德国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采取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但此时日军已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北进”心有余而力不足,眼睁睁的错过了此次“最好机会”。苏联才有可能将其主力从远东西调,以解莫斯科之危。

1941年12月初,苏联军民通过拼死奋战,终于阻止住德军的疯狂进攻,使希特勒占领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化为泡影。12月6日,苏军对德军展开了决定性反攻。至1942年初,德军被击退100—250公里,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既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希特勒首尝战败苦果,又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

苏联顶住了德军的攻势,日本不敢轻举妄动,“北进”野心无法得逞。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捆住了日寇的手脚,构成了阻止日军北进攻苏难以逾越的屏障,直接粉碎了德日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握手”的战略图谋,为苏联打胜卫国战争创造了条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下了光辉夺目的篇章。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