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校园快讯

您现在位于:
历历在目——“过劳死”
发布时间:2005-04-14 来源:2005年4月15日 第37期

他,焦连伟,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简称“电机系”)讲师,05年1月22日晚,突发心脏病,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医生诊断的死因是:突发性心脏骤停,导致心肌梗塞死亡。医生认为这缘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压力过大。

他,高文焕,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于4天后的1月26日中午,因肺腺癌不治去世。医生诊断认为,繁重的工作压力不仅使他错过了癌症的最佳治疗时机,还 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这触目惊心的一切为何发生?他们的生存现状又是如何的呢?

焦连伟出生于河南杞县一个农村家庭。其年迈的母亲至今仍居住在农村。焦在清华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他收入由工资、津贴、奖金三部分组成。前两项相当有限,奖金主要来自于科研经费。按清华的内部规定,科研经费的10%用于教师发奖。在过去近6年时间里,他共参与了12个项目的研究,由于在时间上分布并不固定,所以收入也不稳定。

2004年9月,电机系新一轮职称评定拉开序幕。刚刚回国的焦连伟第一次提出了参评副教授职称的申请。据其导师陈寿孙教授介绍,当时电机系共有10余人竞争3个副教授名额。据2004年12月公布的结果,焦排第四名,被淘汰。

与焦连伟的情况有些不一样,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则是清华“重量级学者”,然而,他的死因却与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认为自己是元老不再加班是天经地义的。在清华没有这种说法。”,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机制,要求每个层次的老师都尽其所能,不断努力。

医学专家认为,这些年轻教师遭遇两个转型:社会转型和身体转型。社会转型使他们焦虑,身体转型让他们多病。如果不重视并克服这些问题,他们随时可能累倒。

然而,类似焦连伟、高文焕这样英年早逝的事件绝非个例。

1月5日凌晨4时许,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在睡梦中突然大口大口地喘气,5分钟以后他与世长辞。据《南方周末》报道,击倒这位32岁年轻人的是过度的劳累和生活压力,以及他内心郁积着的难以言表的焦虑。

1月26日,新华社发表长篇报道称,“我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不幸于2004年10月20日英年早逝后,在科技教育界引起强烈震动。”有关知识分子过劳死问题,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集中暴露,当时的蒋筑英等人英年早逝,一度引起中央重视。但不幸的是,时隔20年后这仍是一个严酷的社会问题。

日本已将“过劳死”列入工伤范畴,但我国相关法律无此规定。

“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筋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长期超负荷工作,往往会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但到医院去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

知识分子中“过劳”的现象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上海一份专门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68.5%的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60.5%的人没有享用国家规定的每年一次的公休假,59.5%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疗休养,而生病时有44%的人照常上班。

一桩又一桩的事件历历在目,一个又一个的数字触目惊心!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