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a good storyteller,be proud of it;be a first class business storyteller,be prouder of it "
——杨福,2004.8.23
杨福是我们单位的执行主编,就在我着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刚好经过,看见了我的题目,于是我让他说一句像亨利·鲁斯在《财富》创刊前说的“商业就是我们的文化,因为他就是我们时代的核心”般铿锵有力的话(亨利的这句话被许知远在《〈财富〉:商业是使命也是游戏》中引为开头)来给我的文章起个头,于是他写下了这句话。
这也是我在G.E.(Global Entrepreneur,《环球企业家》)最大的体会。作为一本商业杂志,如何做到“用人性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复杂的商业故事”是G.E.对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与传统的新闻写作——用最精简的语言把最新的新闻事实报道出来不同,G.E.追求的是像Fortune,Forbes这些世界顶级商业杂志的写作风格:在掌握大量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把事实组织并生动的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在G.E.你已经不是一个信息的及时传播者,而是一个透析纷繁复杂的商业现象的storyteller。
当然,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风格定位。G.E.是一本国际化的本土商业杂志,报道对象以在华跨国公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内资公司为主,因此,G.E.更多关注全球经济热点、商业动态。而获取这些最新资讯的途径之一就是大量阅读外刊。记得刚开始来到G.E.,领导就给我出了个考题:用英文列举我所知道的著名外刊。我当时就只写了Wall Street Journal和Fortune,因为以前在外围买球app下载极少接触外刊。而G.E.的要求是记者要有经常浏览外刊的习惯,因为这是发现有价值选题的途径之一。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尝试着阅读Business Week、Forbes、Financial Times、Economists等一些世界顶级商业报刊。虽然刚开始面对长长的英文报道经常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现在至少已经习惯了外刊的语言风格和报道方式。
这是G.E.的风格之一:国际思维的专业新闻操作。也是与国内其他报刊的区别之处,而形成这种思维方式是在G.E.里必经的但又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当然,必备工具则是优秀的外语水平。
在G.E.“洗脑”后,接下来的就是新闻实践操作了。采访是一切新闻写作的基础,而文章写得出不出彩采访是一个关键环节。能不能采访到文章中所需要的关键人物,采访到关键人物能不能问出有价值的信息,这都是技巧问题。我在G.E.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上市公司高层的薪酬问题。当时的采访对象在上海,我用的是电话采访,由于准备不充分,之前也没有采访经验,每次问题都没问完整,结果同一个人我做了三次电话采访。虽然最终得到了我想要的信息,但那无疑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几乎很少有采访对象有时间、有耐心接受同一个记者同一个话题的三次采访,我能完成任务纯粹是运气使然。
事实上,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采访对象,采访之前一定要做足功夫,这个功夫不仅指详细的采访提纲,而且还要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甚至连对方应对媒体的习惯、谈话风格都要了解清楚,这有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因为如果遇到对方敏感的而你又不得不触及的话题时,你知道应该采取什么迂回的方式来旁敲侧击,而又不至于让对方反感。这是我从G.E.的高级记者贾可那学来的采访技巧。此人专门负责G.E.的重大黑幕事件报道。
当然,G.E.的揭黑报道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是经济、商业领域的正面报道。而我体验最深的莫过于对采访对象“穷追不舍”。记得有一次联系一个北大教授做采访,因为此前他遇到媒体采访后曲解他原意的情况,所以对媒体十分排斥。当然,棘手的人物有特殊的应对方法:先发短信,再打电话,再邮寄G.E.杂志,最后亲自上门。结果证明,我的这一招相当奏效,至少这位教授最终接受了我的采访。我想这不仅是我的体会,相信很多刚入行的记者都有此番感受:无论你遇到多少次发出采访提纲后石沉大海、多少次提出采访要求后被委婉拒绝的情况,你都得契而不舍,“Try and you gonna get something,or,nothing。”
来G.E.实习其实只有短短4个月,国际化的视野,甄别全球商业事件的能力,“a first class business storyteller”所具有的素质和技巧……该学的还有很多。但实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实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发表,更重要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历炼。我相信,乐在其中,自然有所收获。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