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和发展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化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面建设时期。路径明确,目标清晰,关键就是如何更好更快地贯彻和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热情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体现为一步步的扎实工作。研究并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测评机制是当前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紧迫需要和重要着力点。
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价值与本质要求
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价值与本质要求,这是建构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与测评机制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度量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中心红线。
首先,坚持正确导向的原则。广义地说,文化涵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体来看,无论是历史的维度还是现实的考量,文化都具有复杂多样的时空属性。无论是从时间意义还是从空间意义来说,文化之为文化,都有一套价值体系作为特定的基石,这套价值体系是人类特定群体长期积淀形成的,大家自然地认同它们,个人的身份归属、群体的生活方式、国家社会的制度规则等等,只有建立在这套价值系之上才会是稳定和谐的。
广义的文化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文化价值应该有是非判别。文化发展所秉承的价值,应该有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生命力,应该是以人为尺度、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为目标的价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就是这样的文化价值的体现,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只有以这样的文化价值为导向,文化强国的建设才会让最大多数人更加富裕和幸福,才会让最大多数人热爱自己的文化及其共同体,才会得到全世界最大多数人的认可、欣赏和尊重。
其二,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也会随着人类的不断创造而发展;文化的作用是化人,先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发展文化就是要以人的尺度为尺度,推动全体人类和谐进步。
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根本上是人的自由与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全体公民素质。只有以人为本,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强国,也只有以人为本,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真正有意义。
其三,鼓励传承创新的原则。传统是文化建设的根系,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不善于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民族,其文化不可能走向强盛;不善于创新丰富自己传统的民族,其文化也不可能发展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尊重并继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必须根据时代变化与世界潮流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悠久深厚的传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仁爱和合的文化价值传统,使得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文明,曾一度是欧洲人衷心盛赞并向往的富强祥和帝国。但近代以来,由于我们的文化趋于保守封闭,而欧洲文化迈向开放创新,富庶的东方帝国逐渐沦为新生列强之刀下鱼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新气象,再到改革开放大发展,一切历史经验都证明,中华的辉煌与民族的强盛是我们奋斗的前提和目标,而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是我们日渐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要义。
推动文化改革发展需要克服诸多现实瓶颈
当前我国的整体发展环境、宏观文化体制、基本文化发展机制等等,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我们还需要克服诸多现实瓶颈。
文化建设长期以来是一个软任务软要求的领域,对于各级政府部门的约束性不强,对于高效率切实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一时还很难认识到位。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我国就逐步展开了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划工作,各层次的文化建设规划,往往规范性的描述较多,科学性系统性的措施还比较欠缺,规划实施的量化指标与约束机制大多没有建立。尽管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求,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到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但各级政府对于科学规划文化发展、有效推动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还很难快速到位。
文化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文化体制不利于文化强国这样一个宏大系统工程的建设。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文化管理口径是大文化的甚至是超文化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文化管理条块分割,文化领域政出多门,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也不符合文化建设发展的国际潮流,不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也不利于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更不利于整合各种文化资源、调动多种文化力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机制与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业绩考核机制,这会深刻影响并制约文化改革发展任务的开展。实践证明,我们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不合适的,文化领域有经济属性,但也有显著的超经济特性,完全依从商业逻辑去评价文化产品和服务显然也是不可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有参考价值,但切不可照搬;文化评价需要合理的经济绩效考核,但切不可简单滥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切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施并实现,这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智慧和创新精神都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标体系需要在实践中建设完善
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标体系与测评机制,是推进落实六中全会决定的紧迫任务,需要通过加大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克服相关困难,边探索边实践,建立蓝图框架,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指标体系逐步完善,使之尽早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第一,研究和确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细化文化建设的任务与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纲领性地提出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要加快推动和落实上述战略目标与任务,必须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内核,这是建构合理的指标系统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合理细化战略目标与任务,从逻辑和实践两个层面完善和充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标体系与测评机制。
第二,调整和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工作,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统计体系。从操作层面来看,统计体系是指标体系与测评机制能够顺利实施并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支持条件。当前我们需要结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六中全会决定等一系列文化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对现有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适应推进和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紧迫需要。
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展开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具体来看,需要按照分步实施、阶段推进的原则,优先研究制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些关键任务的指标体系,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标体系、文化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指数、文化人才指数等重点分指标体系。
其四,部署并有效执行文化强国的统计与监测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体制。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创造性地建立适应改革开放的文化发展繁荣机制,要大力推进并积极执行系统性的文化强国的统计与检测体系,努力实现我国整体文化建设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和科学化。
最后,加强并硬化文化改革发展绩效评测的约束机制,提升国家文化发展繁荣的宏观调控能力。文化价值是软实力,但文化改革是硬任务,文化发展是硬约束。必须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必须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文化强国目标的推进和落实,从机制上保障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附:1.《魏鹏举: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标体系》2011年11月8日 《人民日报》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