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媒体财大

您现在位于:
【工人日报】莫林虎:艺术家批文艺作品泛娱乐化 对高雅文化缺少尊重
发布时间:2011-07-14 来源:工人日报

面对有些文艺作品的泛娱乐化和过于功利化倾向,一些文艺评论家、文化学者站出来“查病症”、“提批评”、“谈对策”,并发出呼唤——

“让文艺回归心灵”

当下的文艺创作中,有些作品存在着泛娱乐化和过于功利化倾向,有些创作浮躁和急功近利;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精神匮乏,难以触及灵魂,无法进入大众的内心。这些现象,让很多艺术家和评论家感到忧虑。

6月24日,知名指挥家谭利华、导演陈国星、作家李洱、词作家宋小明、画家梅墨生、电视编剧马继红、美术批评家陈履生,以及学者黄会林、曾庆瑞、孟繁华、肖鹰等近百位艺术家和文化学者,集聚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2011?北京文艺座谈会”,他们“查病症”、“提批评”、“谈对策”,发出“让文艺回归心灵”的呼唤。

在泛娱乐化的背后对高雅文化缺少足够的尊重

著名指挥家谭利华至今都不能忘怀,5年前那场中国文化年开幕式。他说,当时俄罗斯带来了一套歌剧、一台交响乐和一台芭蕾舞,都是俄罗斯在全世界获得崇高地位的丰厚遗产。

谭利华很诧异,俄罗斯人当时带来的为什么不是他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小白桦”艺术团节目、马戏和杂技?和我们在有些文化交流场合演出透着俗味的小品以及流行音乐相比,外国艺术家对国家民族最高文化成就的尊重,让谭利华感到非常的震撼。

回望我们的文艺演出,北京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曾庆瑞教授直言不讳。他说,在演艺界或一些观众那里,我们小品演员的“知名度”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英雄”。但是,现在有些小品沿着一条越来越迎合低级趣味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来的内容和题材,基本上是愚昧、滑稽的“农民文化奇观”。

此外,个别电视剧拿农民的缺点当做笑料;把抗日英雄写成有铁砂掌、铁头功的江湖侠客;用花团锦簇、妍歌艳舞演绎聂耳《飞花歌》,消解聂耳人文精神的表演等现象,令曾庆瑞十分痛心。他分析,“如果远离心灵过度娱乐化的创作占据主流文艺,将成为危险的现象。因为笑是需要分析的,它是来自艺术审美的笑,还是刺激你的感官获得满足而养眼不养心的笑,它们之间有本质的不同。社会泛娱乐化背后隐含的问题是,高雅文化显然已不再被向往和尊重。”

北京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大学谢冕教授提出,受时尚和潮流裹挟,存在艺术成为商品,创造成为产业的现象,人们有理由为当前艺术生态担忧。

谢冕说,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好的文艺评论。现在许多文艺评论文风苦涩,把简单的事情说得漫无头绪。在精神层面上,我们的贫穷已经到了一个底线,要拯救心灵,守护心灵,提升公众的艺术情怀,评论家应该有担当。

为什么有些观众看电影时只有兴趣,没有热爱

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去年国产电影创作量是526部,电视电影107部,这个数量已经进入了世界前三甲。但是,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有些观众看电影却只有兴趣,没有热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总后电视艺术中心编剧马继红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她说:“是我们没有生活吗?是生活没有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吗?我觉得不是。最主要的就是大家为了图快,尽快把人民币以正当稿费的形式装进自己的腰包。这就出现了很多重拍,先拍了名著,然后拍红色经典,然后拍香港的金庸戏,最后把自己拍的很不错的又拿回来拍,不知道为了什么,只要拍就有钱赚。整体来讲这就是属于大家的心特别浮躁,整天都在忙,忙什么呢?忙项目,所谓的项目是什么呢?我觉得这个东西是精神产品吗?是我们用心创作出来的吗?如果说这只是讲原创编剧或者作家,那更浮躁的还有那些演员。”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莫林虎教授说,一些文艺创作从审美反映这个角度来说是失语的,从严肃文艺、精英文艺角度来说也是失语的。一个伟大的作品会引起整个社会甚至国际的关注,包括美学的影响等等。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很难跟我们现实社会进行有效对话。莫林虎教授说,最近看了一部讲股市的电视剧,觉得写得太弱智了。创作者根本不知道民营企业是怎么经营的,股市是怎么做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小青的结论既尖锐又动情,她说:“中国只是一个电影大国,而不是一个电影强国,现在电影成为非常少数人的一种现代的,作用于感官的娱乐品。有些人看电影只有兴趣,对电影只有兴趣没有热爱。有些电影只能给人兴奋,而没有感动,让人宣泄,但是不能净化,不能充实,不能升华人的心灵,人们看完一部电影依然是空虚。让人宣泄、让人净化是最基本的功能,现在电影院没有这个功能,人们看完一部电影以后,往往是一片骂声,主要是针对人物塑造、故事编织、思想表达、情节设置,充满了不满。”

只有外在的赏心悦目 ,怎么会有理性的高度

有统计,近30多年中,舞蹈界生产了360多部舞剧,平均一年12部还多,一个月一部,其高速可以说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其数字体现的繁荣应该足可以让我们骄傲,但是一结帐,360多部作品中,真正获得观众认可,能够打上历史印章的离人们的渴望还有距离。

对此,著名舞蹈专家吕艺生感叹,“这种现象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他说,舞蹈本来是表现真情的艺术,但是成为单纯理化工具以后,肉体生命倒比精神生命最重要,心灵的东西丢了,使剩下外在的赏心悦目,怎么会有理性的高度,这是最值得警惕的。

北京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索谦提出,市场经济的幽灵进入了艺术殿堂,众神在迷幻中走下圣坛,加入大众狂欢,游戏规则将按市场法则改变。商品生产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地被文艺生产者借鉴。这就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夸张的溢美宣传,迎合尽可能多的人的口味,提供尽可能多的穿着文艺外衣的商品,换取尽可能多的金钱。当一个精神生产者、文艺创作者眼前只有一个目标:名利,当他的内心完全被利益驱使,他已经灵魂出窍,他已在不知不觉中从文化人转变为商人,无论他出售的是什么。当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挤入名利场,穿着逐利舞鞋无休止地疯狂舞蹈的时候,我们失去了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失去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失去了真情的表达和呼唤。

为此,近百位艺术家和文化学者以及媒体,共同发出这样的呼唤:“离权力很远的地方有心灵,离金钱很远的地方有节操,离世俗很远的地方有格调,我们的文艺作品不能丢失心灵、节操、格调。让文艺回归心灵,就是让思想回归故土,让精神回归故园,让我们的艺术审美回归故乡,这些就是我们文艺评论者的责任。”

编辑: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