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专题新闻

您现在位于:
【中财战“疫”助力“六稳”】鞠雪楠:疫情期间的稳岗与就业
发布时间:2020-04-21 来源:中国网

此次疫情对我国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均造成了较大冲击,正常生产生活受限、劳动力流动不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增加疫情输入风险的同时,严重冲击了国际经贸活动,对稳岗就业造成了更大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社会稳定之根基。稳岗就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系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因此疫情期间更需优先就业工作,关注受疫情冲击较大产业、提升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企业稳岗压力;帮扶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住就业大局。

此次疫情中互联网产业成为稳岗就业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成为稳岗就业的重要保障,数字经济为稳岗就业注入了新活力,互联网思维为稳岗就业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稳岗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在应对疫情危机的同时,更应从长期视角出发,通过稳岗就业的系列举措和创新尝试提高就业效率、优化就业结构、改善就业局势。

一、疫情导致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宏观层面,新冠疫情导致我国就业的规模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涉及疫情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给的重点企业用工阶段性激增,关键行业企业出现缺工现象。东部地区招工难用工贵,中西部地区外出难就业难,劳动力滞留问题突出,劳动力市场大范围重新匹配,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矛盾有所上升。疫情严重地区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中观层面,新冠疫情导致部分行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稳岗压力骤然上升。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大,抗风险能力弱,生产经营和用工比较困难,是稳岗就业大局中亟需关注的重点群体。此次疫情进一步放大了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税费负担、融资困难、运营成本等压力,目前复工复产以及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从行业来看,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工复工推后,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受冲击较大,用工需求不足。相关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和服务业用工状况均出现下滑。

微观层面,新冠疫情导致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更加紧张。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疫情突发正值春季招聘期,导致整个市场需求下降,线下招聘暂停,选择余地明显收窄,毕业生求职就业受到较大影响。疫情加速了部分行业需求调整,毕业生人岗匹配难度有所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同时,农民工就业也受到影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多数是生产服务一线普工,灵活就业较多,受疫情冲击更为直接,返乡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较往年同期大幅减少。

二、疫情期间稳就业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提高政策精准性。疫情期间的稳岗就业工作需从产业、企业和重点群体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的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切实缓解企业稳岗压力,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复工返岗、就业创业,打出稳岗就业工作的组合拳。

产业是就业的基础,关注受疫情冲击较大产业、提升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是稳定就业基本盘的关键。首先,重点关注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复工复产推进过程中,相关部门陆续出台返还失业保险、减缓征收社会保险等政策,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企业纳入帮扶范围。同时,优先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加快制定和完善引导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措施。对部分带动就业能力强、环境影响可控的项目,制定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加大环评“放管服”改革力度,审慎采取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措施,改善重点产业的稳岗就业局势。

企业是就业的主体,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企业稳岗压力,是稳定就业存量的关键。受疫情的影响,企业物流受限、原材料供应短缺、资金压力较重,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稳岗压力骤升,甚至有的企业出现减员、裁员。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面广量大,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但抗风险能力较弱。去杠杆、去产能、环评压力和出口低迷,都压低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此次疫情对这些企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首先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通过减免缓缴社会保险、返还失业保险、扩大就业补贴等多重政策组合,稳定就业存量。人社部数据显示,预计减免社保费将为企业降低成本5000亿元以上。目前,已有146万户企业享受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222亿元,惠及职工4951万人,受益企业户数已超过2019年全年。同时,还要着力保障重点企业的复工复产和用工需求。建立健全部、省、市、县四级联动的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针对疫情防控、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企业的用工需求。

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是就业的重点群体,支持返岗复工、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是稳定就业大局的关键。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综合考虑疫情影响等因素,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创新推进网上就业服务、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渠道、关爱和帮扶就业重点群体、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水平,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智能匹配、精准帮扶等方式增加就业机会。农民工是稳岗就业的又一重点群体。201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077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近农民工群体的60%。通过着力推动农民工“点对点”返岗复工、帮助招聘录用、动员投身农业解决、鼓励重大项目吸纳、扶持创业带动、开发公岗安置等举措促进农民工就业。

三、互联网在稳就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是互联网产业成为稳岗就业的重要力量。此次疫情中,互联网行业展示了超强的物流基础、紧急调度能力和高度的社会担当,成为稳岗就业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企业在疫情信息共享、医疗技术支持、维持民生运转等诸多方面抗击疫情、提供支援。同时,互联网产业广泛覆盖电子商务、物资采购、运输配送等内容,可以在诸多领域形成闭环,展现了全方位的资源调配和稳岗就业能力。

二是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成为稳岗就业的重要保障。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支撑了海量的线上办公、在线学习需求。多家互联网企业在疫情期间免费为全社会提供远程工作解决方案。线上模式有效减少了聚集扩散,成为稳岗就业的重要技术保障。着力推进线上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电子化管理等举措,解决线下就业受阻难题,推动市场供求匹配。同时,相关部门还抓紧上线了一批急需紧缺工种的培训课程,以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

三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稳岗就业注入了新活力。稳岗的同时也要开拓就业新通道。“互联网+”提升了就业的规模和效率的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和传统经济的融合也催生新模式与新业态,从而为稳岗就业注入新活力。“互联网+”通过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出现了新业态、新岗位、新职业,丰富了就业选择。数字经济优化了自主创业环境、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特别是互联网的灵活特点,既能够实现长期就业创收,也能够满足灵活就业的需求。

“共享员工”等新型用工模式通过建立企业互助平台,在帮助一些企业解决短暂用工荒的同时,解决部分行业冗余员工的上岗需求,既稳定了就业,又盘活了闲置的人力资源、帮助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共享员工”的模式让员工在企业之间形成了临时性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再分配,打开了企业用工的新思路,缓解了不同行业之间的双重用工压力。同时,智能匹配、精准对接,也是互联网思维在稳岗就业中的典型体现。基于大数据和网络技术实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信息匹配,缓解了疫情期间的就业难题,也提高了劳动力市场效率。长期来看,如果高校、就业培训机构等基于大数据掌握就业需求及发展趋势,以精准就业为导向实行人才精准培养,将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

四、应对疫情就业形势的建议

新冠疫情无疑是一次重大危机,对我国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疫情期间的稳岗就业努力中,涌现出很多好做法、好思路,同时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忽视。稳岗就业不仅是应对疫情的关键,也对改善我国就业的结构和质量发挥深远影响。就此,我们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切实关注民营中小企业的稳岗就业形式。4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为84%,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因此,需从减税费、增信贷、降成本、缓期限、优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进民营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岗就业。与此同时,工信部云平台大数据监测显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复工率高于中小企业整体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还要从专业度、精细度、独特性、创新性等维度出发,切实提升民营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认真总结此次疫情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风险,为稳岗就业大局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全面发挥互联网在稳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宏观层面,持续为“互联网+”推进精准就业、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中观层面,进一步实施“互联网+”战略,通过互联网与各产业的互动,在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融合创新的动态过程中,为稳岗就业增加定力、注入活力。微观层面,积极借鉴“开放、平等、协同、共享、创新”的互联网精神,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稳岗就业的具体实践中,与时俱进,提高就业主体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客观评估互联网在稳岗就业中的风险和不足。虽然得益于互联网在诸多方面的助力,稳岗就业工作还是要落在实处。以“云就业”为例,在缓解疫情压力、提高招聘效率、精准匹配供需的同时,也加大了信息冗余和不确定性。只有充分认识互联网在稳岗就业中的局限,才有可能补齐短板,积极探索互联网在稳岗就业中的改进空间,以可持续的发展眼光稳定就业基本盘、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长期视角出发进行科学规划。要善于从新冠疫情为稳岗就业带来的重大挑战及应对过程中认真总结,化危为机,将此次疫情作为稳岗就业系列举措的试金石,从时间、实践双重维度检验疫情期间的稳岗就业系列尝试的综合效果和长期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局势下,保留稳岗就业中行之有效的优秀举措,提高就业效率、优化就业结构、改善就业局势。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 、经济学院,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系列评论之一,由李全、欧阳日辉策划。

编辑:张萌 白云昀